淄博市博山區位于魯中山區北部,淄博市南部,南與沂源縣接壤,西南接濟南市萊蕪區,西北與濟南市章丘區交界,東部和北部與淄川區毗鄰,南北長49.4公里,東西寬20公里,總面積698.2平方公里。距濟南國際飛機場70公里。區內有辛泰、張八鐵路,濱萊高速穿境而過,在博山設立交路口通全國高速公路網,張博附線聯接博山、淄川、張店、桓臺,205國道、湖南路、仲臨路省道干線分別從區境西部、中部和東部穿過。

近現代工業自1904年起步,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國家和省市依托博山豐富的煤炭、陶土、焦寶石等資源,陸續在博山建設資源型企業以及上下游配套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近40家,國內第一輛雙層巴士、第一臺齒輪減速三相異步電動機、第一臺履帶車輛電機在博山生產,是淄博市乃至山東省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
經過多年發展,逐步形成了機電泵業、汽車部件、新型材料、健康醫藥等主導產業,規劃建設了機電泵、汽車部件、新型材料、健康醫藥、氫能源、數字經濟等特色產業園區,打造了機電泵、陶琉等10個省級以上優質產品生產基地,成長起了金晶、東佳、佶締納士、華成等一批龍頭企業,加快推進工業互聯網應用,氫能源、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新業態開始起勢。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6家,被確定為國家火炬計劃泵類產業基地、山東省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山東省節能環保產業示范基地、山東省優質泵類產品生產基地。
博山陶琉文化、飲食文化、紅色文化源遠流長。陶琉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琉璃內畫有“山東畫派”之稱,是中國五大瓷都之一,發現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古琉璃爐遺址、誕生了中國最早也是唯一的爐神廟、著就了中國古代第一部琉璃專著、建成了中國第一家琉璃博物館。全區省級以上陶琉藝術大師123人,金祥琉璃榮獲中國旅游商品大賽金獎,西冶琉璃、魯玉陶瓷、博山琉璃“雞油黃”驚艷亮相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有著“世界琉璃在中國,中國琉璃在博山”之稱,依托山頭古窯村打造的顏神古鎮,成為著名的網紅打卡地。
博山是魯菜的重要發源地,民間廣泛流傳著“待要吃好飯,圍著博山轉”的諺語,翰林食府“相府圣宴”、回民飯店“清真宴”等12臺中國名宴,博山豆腐箱、博山香酥牛肉干、博山酥鍋、博山烤肉等4種美食被評為“到山東不可不吃的100種美食”,聚樂村四四席制作工藝、清梅居香酥牛肉干制作工藝被評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11位中國烹飪大師,17位中國魯菜大師。
同時,博山還擁有以焦裕祿紀念館、淄博市委舊址、原山艱苦創業基地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是清代帝師孫廷銓、現實主義詩人趙執信的故鄉,擁有始建于春秋時期的齊長城、齊魯會盟遺址、齊魯亮兵臺以及國家級保護文物唐代建筑顏文姜祠等古跡。
山城特色鮮明,整座城市依山而建,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全區大小山頭1300多個,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7.92%,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49%,素有“魯中山水畫廊”和“淄博后花園”的美譽。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景區面積73平方公里,擁有魯山、原山、開元溶洞、陶琉藝術中心國家4A級景區4處。水系特色鮮明,擁有三河(淄河、孝婦河、白楊河)、三湖(鳳凰湖、五陽湖、天星湖)、四泉群(文姜泉群、珠龍泉群、秋谷泉群、良莊泉群),全區大小泉眼36個,素有“濟南72泉、博山36泉”之稱。
近年來,博山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相繼打造了紅葉柿巖、三水源等特色景點。博山南部區域生態更加優良,孝婦河、淄河兩條河流發源于此,是重要的飲用水源保護地,小地域、小氣候獨特,土壤富含有機質,適合發展特色農業,在這里,我們重點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生態觀光旅游,并逐步打造成了博山的一張靚麗名片。以獼猴桃、鮮桃、板栗等為主的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達15萬畝,其中獼猴桃近3萬畝、鮮桃3萬畝、板栗2萬畝、中藥材7000余畝、大榛子1500余畝、其他林果6萬余畝。獼猴桃種植面積、年產量分別占全省的80%,贏得了“博山獼猴桃就是有點甜”的美譽。博山區作為全國最大的桔梗加工集散地,桔梗加工產品出口占到韓國桔梗市場份額的95%,出口量占全國總出口量的91%。先后被評為山東省生態文明鄉村建設示范區、山東省美麗鄉村建設試點區。
淄博市博山區是投資的熱土,綠天使集團將大力促進博山區的招商引資工作,以優秀的營商環境,安心、暖心的投資環境,優良的發展環境、優質的服務以及優惠的政策全力支持企業發展,以真心招引、用真情服務,讓更多優質企業落戶博山。
綠天使集團是中國領先的專注于服務戰略新興領域,為快速成長的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產業升級服務的機構。以孵化基地為支點,調動、整合各方資源,為創業者打造一個環境優良的創業生態圈。綠天使集團目前已運營18個創業園區和22個產業園區,成立3支產業專項投資基金,孵化企業3000余家,已投資企業近70余家。通過在相關領域不斷深耕,綠天使集團逐步形成以孵化+投資+加速+輔導上市的特色運營模式,打造鏈條式、專業化、行業集聚的產業示范園區。促進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的升級,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相關行業的產業化、科技化、國際化,助力行業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形成生態共享的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