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到2027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4萬億斤,并強調通過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全鏈條產業升級、城鄉融合等路徑實現農業強國目標。在這一國家戰略框架下,地方政府與企業需以招商引資為抓手,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路徑。本文結合政策要求與地方成功案例,分析如何通過精準招商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中央規劃中的招商引資機遇
《規劃》為地方農業經濟指明了四大方向,也為招商引資提供了核心切入點:
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推動育種、農機等核心技術突破,吸引科技型企業參與農業現代化。 從種植、加工到品牌營銷,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需引入深加工、冷鏈物流等配套企業。 結合地方資源稟賦,發展特色農產品(如中藥材、畜牧養殖),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通過產業項目帶動就近就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需引入勞動密集型和三產融合項目。 地方招商引資成功實踐 靈臺縣以“農業優先型”定位,聚焦平涼紅牛產業,成功引入昊康牧業萬頭紅牛育肥基地項目(總投資3.5億元)。通過政府專班服務、優化營商環境,項目半年內投產,帶動青貯飼料種植、獸醫服務等上下游產業,形成“科技+養殖+加工”的全鏈條模式。2024年,該縣招商到位資金同比增長70.79%,新增就業1700人。 地方政府需瞄準產業鏈關鍵環節,以頭部企業為引領,強化要素保障與服務,推動集群化發展。 樺甸市依托鮮食玉米資源,制定集群化招商策略,2024年引資額達99.37億元。通過成立區域招商專班、優化閑置資產利用,吸引出彩農業等企業落地,實現“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同時,建立“調度+考核”機制,確保項目轉化率。 資源稟賦與招商機制并重,需通過精準定位和高效管理提升項目落地效率。 合水縣引入寶雞千里草農業公司,發展羊肚菌種植與倒茬輪作模式,建成40畝種植基地,帶動村民月增收2000-3000元。同時,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技術補貼)吸引年輕人回流,形成“家門口就業”的鄉村振興模式。 農業招商需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以特色產業激活本地人力資源。 地方政府與企業的協同路徑 地方政府需立足資源稟賦,編制產業鏈圖譜,定向對接科技型、補鏈型企業。 企業可探索“一縣一業”模式,如羊肚菌種植、中藥材加工等,降低同質化競爭風險。 推廣“專班推進”“管家式服務”等機制,解決企業用地、融資等痛點;另外,可建立政策工具箱,降低企業初期投資成本。 地方政府可采取引入農業科技企業(如智能農機、生物育種),推動產學研合作,實現“技術換市場”。 企業可通過數字化管理提升效率,打造品牌溢價。 發展“農業+旅游”“農業+電商”等模式,如合水縣的電商幫扶車間,延長價值鏈;與此同時鼓勵企業參與鄉村建設(如冷鏈物流、康養產業),實現城鄉資源雙向流動。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為地方農業經濟提供了頂層設計,而招商引資則是實現這一藍圖的關鍵引擎。從靈臺縣的牛產業鏈到樺甸市的鮮食玉米集群,成功實踐表明:唯有以因地制宜為根基、科技創新為引擎、多元協同為路徑,才能將政策紅利轉化為發展實效。
未來,綠天使集團將繼續發揮平臺優勢,依托自身資源整合能力與產業服務經驗,為地方政府與企業搭建資源橋梁,在農業強國的征程中書寫更多“科技賦能產業、產業反哺鄉村”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