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是一盆火,散是滿天星。
民營經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而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則考驗著城市決策者的魄力和眼光。
一直以來,青島著力營造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成長的“熱帶雨林”,要讓這片企業的雨林生態中,“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草木”蔥郁。
今年初,確定全市民營經濟工作將以創建全國環境最優的民營經濟示范城市為主線,以深入推進壯大民營經濟攻勢為抓手,全面推動全市民營和中小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6月底,最“硬核”政策頒布,市民營經濟局發布《青島市“十四五”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在這份規劃里,描繪了民營經濟發展的5年規劃圖,到2025年,基本形成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群狼之勢”和“萬馬奔騰”局面,“民營經濟示范城市”主要指標居于同類城市前列,初步成為我國長江以北地區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新標桿。
既有“群狼之勢”,又有“萬馬奔騰”,可以預見,青島的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將迎來跨越發展和全面躍升。
高地:江北民營經濟發展標桿
“青島民營經濟正在向專、精、特、新方向快速發展,實現產業優化、行業統籌、集約管理、市場化法治化運營,創建青島民營經濟示范城,企企有責,人人有責!在未來的發展中,企業應強化專業服務、豐富政企合作模式、加大產業基礎建設,為島城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我們做好國際會展平臺,將來會為青島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展示平臺,把更多的國內外優質資源引到青島落地。”作為民營企業家的優秀代表,山東省會展業協會輪值會長、海名集團董事長門振春告訴記者。
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是企業家精神的重要發源地。
既要有頭部民營企業的“群狼之勢”,又要有更多中小企業的“萬馬奔騰”,才能真正調動匯集起城市的各種要素,助力青島打造“民營經濟示范城市”。
為此,新出臺的規劃提出了六大主要目標——
經濟規模方面。到2025年,全市實有民營市場主體達到260萬戶,民營企業總量突破100萬戶,民營經濟增加值占比達到50%以上,民營經濟稅收占比、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占比穩定在50%以上,民營經濟吸納就業占比穩定在80%以上,形成一批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百億級、千億級大企業集團,打造民營標桿企業群體。
經濟結構方面。到2025年,實現全市1000家小微工業企業升級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規范化公司制改制比例達到60%。培育3-5件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區域商標品牌;培育10家先進制造業、10家現代服務業“新金花”龍頭企業。
創新驅動方面。民營高新技術企業超過6000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5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00家、瞪羚企業150家、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0家、獨角獸企業5家,民營企業創新能力進入同類城市前5位。
開放水平方面。民營企業貨物進出口額突破600億美元,服務外包執行額突破70億美元;對外投資合作有序健康發展,培育形成5家以上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
集聚能力方面。建成一批產業競爭優勢突出、配套體系完善、產出效益水平全國領先的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區,產業集聚度進一步提高,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區域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成為科技創新的引領區、深化改革的試驗區、對外開放的先行區、新舊動能轉換的集聚區、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區。
政策支持方面。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市場準入全面放寬,商事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效。
底氣:青島民營經濟勢頭猛
這是一份引領全市民營企業創新轉型、跨越發展的行動綱領,是各區市制定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政策、開展工作的重要依據。然而要打造江北“第一”的標桿,青島底氣何在?
在青島,民營經濟也已經全面蓄能起勢,民營企業在數量與質量上都獲得長足的發展。作為東部沿海發達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北方經濟“第三城”,青島明確提出創建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并且凸顯了幾大獨特優勢。
一是活躍的市場主體。2020年青島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79.76萬戶,增長15.36%,相當于每萬人擁有市場主體1892戶。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青島市場主體總量排名第五位,僅次于深圳、成都、廣州、西安。而這些市場主體的98%以上是民營市場主體。
二是堅實的產業基礎。青島作為以制造業而聞名的城市,工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資本市場要素加快集聚。在機械裝備、家電、汽車、高速列車、電子信息、紡織等一批優勢產業集群中,民營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獨角獸企業等不斷涌現。
三是先行先試的改革魄力。青島率先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發起“壯大民營經濟攻勢”,將民營經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青島被賦予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等“國之重任”,在體制機制上不斷創新突破,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四是敢闖敢干的企業家群體。青島造就了一大批擁抱變革、艱苦奮斗、創新創造的民營企業家,成為城市發展的最寶貴財富。
青島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反映在了最新數字上——
截至2021年5月,新登記民營市場主體13.38萬戶,同比增長10.49%,實有民營市場主體184.3萬戶,同比增長14.09%;民間投資增長12.6%,拉動全市投資增長7.2個百分點;民營企業進出口2064.2億元,同比增長37.6%;實現稅收562億元,同比增長22.4%;新吸納就業10.52萬人,同比增長13.41%。
從184萬戶到最終目標260萬戶,以五年時間為限,好象達成“目標”并不難,但從規劃內容上來看,數量并不是目的,高質量發展才是最終的考核加分項。
“青島是以制造業聞名的城市,工業門類齊全,應用場景豐富,作為產業服務商、工業園區運營商,我們充分感受到青島民營企業活力和發展動力。青島給企業真金白銀的投產獎勵、資金支持、稅收優惠、冠軍企業獎勵等利好政策,營商環境越來越好。作為園區運營商,我們將響應號召、緊跟政策,為青島打造民營經濟示范城市做出更大貢獻。”山東綠天使集團董事長王瑞強說。
保障:公平公正開放參與
近期,青島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禁毒大隊聯合睿鷹警航隊,利用無人機對轄區山林、農村等地域進行全方位空中巡查,發現100余處罌粟種植區域,查獲、鏟除罌粟1200余株,處罰非法種植罌粟嫌疑人40余人。而睿鷹警航隊,則是瑞源控股集團圍繞“無人機+”、數字城市、生態環保、智慧政務等產業布局,與綜合執法局、公安局聯合打造的全國警務航空的新樣板。作為青島民企協會會長單位,瑞源控股集團注重產業轉型升級,在健康醫養、智慧城市、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蓄力深耕。
其中高端裝備制造擁有年產3000臺大型玉米收獲機、國內莖穗兼收市場份額第一的九方泰禾農機制造生產線,海洋裝備制造項目7月份正式投產,力爭建設省級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形成高端海洋石油裝備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產業全體系。
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的經營范圍廣泛靈活、互為補充,只有民營經濟活力四射,形成“萬馬奔騰”局面,才會更好地攪動城市發展的“一池春水”。
然而對標深圳、上海等先進地區,青島的民營經濟還存在不少差距。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青島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加快推進轉型創新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因而圍繞目標,新規劃列出了“十四五”時期的主要任務和行動措施,包括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爭創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優化空間布局,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實現高水平開放發展;完善服務保障體系,實現“兩個健康”等。
其中多次提到公平公正和進一步對民營經濟開放準入,在政府采購、公平競爭等方面,給予民營經濟和廣大中小企業更多參與的機會,以便“群狼”和“萬馬”抓住機遇,實現彎道超車,一起奔騰。
比如在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方面,就提到:依法保障民營和中小企業平等參與政府采購活動,禁止以不合理的條件實行差別待遇或者歧視待遇。超過200萬元的貨物和服務采購項目、超過400萬元的工程采購項目中適宜由中小企業提供的,預留該部分采購項目預算總額的30%以上專門面向中小企業采購,其中預留給小微企業的比例不低于60%。
維護公平競爭秩序方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不正當競爭執法,規范失信聯合懲戒對象納入標準和程序。持續清理和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及時兌現各項涉企優惠政策。
強化權益保護方面:鼓勵民營企業通過資本聯合、產業協同、模式創新等參與國企混改、重大投資、資產整合,依法維護各方股東合法權益,提高盈利水平。
做專做精民營中小企業方面:實施萬戶創新型企業成長行動。持續推進優勢高成長企業分類培育,加大對專精特新、隱形冠軍、瞪羚、獨角獸等創新型企業的政策扶持和服務,打造“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草木”蔥郁的熱帶雨林企業生態。
……
高速成長的民營經濟,已經形成了“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力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當前,創建“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工作被列入2021年市政府工作報告,又被列入“五年規劃”,將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件大事,要想創建全國環境最優的民營經濟示范城市,仍需聚力構建有效工作推進機制,不斷探索創新創造全國示范做法,以便推動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工作走深走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