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各種“區”層出不窮。
1979年7月,中國在深圳設立蛇口工業區,標志著我國第一家工業園區的開始建設;
1984年10月,中國設立第一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
1988年5月,我國第一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成立;
1990年4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為我國首個國家級新區;
2009年3月,國務院批復同意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2013年9月,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誕生。
新區、開發區、經開區、高新區、自創區、自貿試驗區……這些“區”你分得清嗎?

國家級新區主要是行政區劃調整的一種措施,由中央政府批準設立并擁有相應的配套政策。新區的地理范圍比較小,通常是一個市內的某一個區域。國家級新區的布局更多地考慮如何通過建設新區帶動區域的發展,成為一個區域的增長極,改變整個區域的發展態勢,有輻射效應。
國家級新區的行政級別通常為正廳級,上海市浦東新區、天津市濱海新區、重慶市兩江新區為副省級。
目前共有上海浦東、河北雄安和天津濱海、重慶兩江、浙江舟山群島、蘭州、廣州南沙、陜西西咸、貴州貴安、青島西海岸、大連金普、四川天府、湖南湘江、南京江北、福州、云南滇中、哈爾濱、長春、江西贛江等19個國家級新區。
2023年,19個國家級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萬億元,占到全國總量的5%,其中,上海浦東、天津濱海新區地區生產總值占上海、天津的比重均超過30%。國家級新區體制活、創新多、動能強,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普遍快于所在省(市),集聚了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千億元產業集群,具有較好發展基礎和潛力,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重要增長點。

開發區是一個廣義的說法,是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各類產業工業園(包括農業開發區、化學工業園、汽車工業園等)的統稱。
開發區由地方政府規劃一個專門的區域,成立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開發區投資有限公司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集中興辦一兩項產業,并給予相應的扶植和優惠政策,促進區域經濟迅速發展。


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最早在沿海開放城市設立的以發展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工業為主的特定區域,后來在全國范圍內設立。
經濟技術開發區既著眼于產業發展的規律又著眼于區域發展規律。特別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不同的產業之間如何互補,突出產業的集聚優勢,政府都要發揮較大的作用。能夠進入園區的企業享有一定的優惠政策,比如優惠提供工業用地和稅收減免。
經濟技術開發區可分為國家級、省級和省級以下開發區。各個開發區都設立了管理委員會作為日常工作的管理機構,管委會行使一級政府的綜合職權。國家級經開區的管理部門為商務部。
全國現有230家國家級經開區,遍布31個省(區、市),其中東部地區112家,中部地區68家,西部地區50家。2022年,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更多的是著眼于產業發展規律,是在一些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區建立的發展高新技術的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著明確的規定。
建設國家高新區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快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挑戰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我國目前已有178家國家高新區,在創新能力、企業實力、產業競爭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2023年,178家國家高新區實現園區生產總值18萬億元,占全國GDP比重約14%。國家高新區貢獻了全國20%以上的工業增加值,集聚了30%的高新技術企業,40%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的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和發明專利,60%的科創板上市企業,70%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80%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打造形成了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一批戰略性產業,成為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核心承載地。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是指經國務院批準,在推進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經驗、做出示范的區域。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作為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國家級平臺,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高技術產業方面,擔負著開展試點示范和探索有效路徑的職責使命。 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有23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覆蓋21個省市區,涉及60個城市、66家國家高新區。 截至2022年末,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擁有高校院所846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國家大學科技園分別為440家、252家、833家、676個和97個,占全國總數的82.6%、72.0%、52.0%、42.1%和69.8%,成為我國科技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同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和上市企業分別達到11.4萬家、11.8萬家和2468家,占全國總數的28.4%、26.0%、47.2%。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在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戰略舉措。 自由貿易試驗區是國家設立的一種特殊經濟區域,旨在通過創新一系列更加開放、優化的制度安排,推動貿易、投資、金融等多領域發展更為自由化、便利化、法治化。區域內享有的規范制度、便利政策和優惠措施,對國內外所有貿易商和投資者一致適用,意在創優營商環境,吸引國際投資和貿易活動,形成促進經濟發展和創新、引領對外開放的新動力。 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核心任務是制度創新,基本要求是可復制可推廣,其重要作用是通過在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府職能轉變,金融開放創新和法治化建設等領域先行先試,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探索新路徑,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同時也為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提供新樣本。 2013年以來,我國先后設立了22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累計向全國復制推廣302項制度創新成果,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綠天使集團是中國領先的專注于服務戰略新興領域,為快速成長的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產業升級服務的機構。以孵化基地為支點,調動、整合各方資源,為創業者打造一個環境優良的創業生態圈。綠天使集團目前已運營18個創業園區和22個產業園區,成立3支產業專項投資基金,孵化企業3000余家,已投資企業近70余家。通過在相關領域不斷深耕,綠天使集團逐步形成以孵化+投資+加速+輔導上市的特色運營模式,打造鏈條式、專業化、行業集聚的產業示范園區。促進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的升級,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提升相關行業的產業化、科技化、國際化,助力行業整合,促進產業升級,形成生態共享的產業集群。